1、在管理基礎方面,不良編碼沒有完全實現系統性的編碼規范,現場問題描述比較隨意造成質量問題描述不規范,統計分析困難。目前物料、生產過程、成品的檢驗標準結構化不足,造成大量時間浪費在檢驗準備工作上,同時檢驗數據很難展開深入挖掘;
2、研發項目質量問題管理基本是手工、EXCEL在管理,改進進度跟蹤管理不便,無法共享也沒有實現經驗的沉淀。
3、與供應商(幾百家供應商,眾多物料)供應商業績評價、年度審核、供應商開發、供應商不合格品處理等業務基本上通過手工、郵件或傳真方式展開,周期長,費用高,效率低。
4、缺乏新進的質量工具、方法應用培訓和實際使用,現場質量管理手段傳統、方法落后,沒有展開SPC統計過程控制等先進工具的應用;
5、制造過程首件檢驗、過程巡檢、工序完工檢驗、成品檢驗、不合格品處理等質量信息分散在各個檢驗人員、分廠手上,層層上報、匯總造成數據統計基本只能以月為單位展開較為精細的統計分析,造成數據不夠準確、效率低下。
6、公司有對各部門、工廠下達下達公司及部門質量目標,每個月進行目標達成情況匯總時要反復對數據進行校驗和驗證,存在時效性和準確性不足的客觀問題。不利于質量目標未達成改進機會挖掘和跟蹤。
售后質量信息收集困難,售后質量還基本停留在處理客戶抱怨的粗級階段,確保主動收集售后質量信息展開針對性的預防改進項目推動,造成售后質量問題沒有實質性的遏制和改進,產品可靠性和服務質量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。
軍工行業:功能架構圖